Sunday, February 12, 2012

電影: 紅花坂上的海



你有一個人看戲的習慣嗎? 應該說, 你會不會一個人看戲?
身邊有不少的朋友都習慣一個人看戲, 我也是, 當然, 如果遇上想法相近的同伴, 可以戲後一起傾下, 也是樂事.

突然有感, 是因為最近看了[紅花坂上的海](台譯:來自紅花坂).

我是宮崎大熱時代後期的一代, 他的電影都是戲院早場重播時啃回來的. 看戲的同伴是年輕的一代, 還未有看過他所有的電影, 也沒有衝動去看他所有的電影.

[風之谷][再見螢火蟲][天空之城], 對香港人來說, 主題及背景, 都是既遠且陌生的.  那些所說的, 是日本的歷史, 也是大自然的事.

[紅花坂上的海]是宮崎駿編劇, 宮崎吾朗(他的兒子)監督. 之前, 大眾對吾朗的評價都是好壞參半. 吾朗不是駿, 但即使沒有駿, 是否也可以獨當一面?

(以下資料來自 NHK 節目「父與子的300日戰爭 – 宮崎駿x宮崎吾朗」)


吾朗在《地海》上映後幾年寫過不少企劃書,但始終沒有被 Ghibli 製作人鈴木敏夫所接受。話雖如此,鈴木敏夫認為宮崎吾朗具有想像力以及有之付諸實行的執行力,仍是可造之材。2009年,宮崎駿寫了一份企劃書,提議將高橋千鶴的漫畫《紅花坂上的海》動畫化。鈴木敏夫認為此計劃可行,並安排由宮崎駿編寫劇本,由宮崎吾朗執導,成為第一套父子搭檔的動畫。



製作過程中,宮崎駿寫完劇本後就一直避免參與,甚至避免接觸宮崎吾朗。他本人依然覺得吾朗並不適合做動畫導演,甚至說過「吾朗就算放棄當導演也沒關係,或者說放棄了更好。真的,他不適合。『想做』和『能做』是兩碼子的事。」。吾朗也不想父親干預他的導演工作,希望盡力令作品更具個人特色。但是,宮崎駿結果還是替女主角設定點明了方向。



那時還是繪畫作品前半部的分鏡稿,鈴木敏夫看完分鏡稿後,認為女主角形象模糊,無法拿去上映。吾朗為此在家中與負責人物設定的近藤勝也苦思修訂方向,但沒有甚麼突破,直至宮崎駿托員工傳來一張畫。在和煦陽光照滿橫濱的早上,海大步前往上課,正要經過魚店,身體微微向前傾,顯得有點趕急。就這一張畫,活現了阿海那總是忙於家務而又保持開朗的形象,吾朗與製作小組立時茅塞頓開。基於這個形象,吾朗開始修改分鏡,讓角色個性更鮮明。



除此之外,劇初阿海疊被子的情節也是宮崎駿向鈴木敏夫提出,他代入阿海的角色去思考,認為應該會這樣做。吾朗起初並不同意,但經過鈴木敏夫遊説後最終加入這一幕。



以 NHK 記錄片所言,宮崎駿之後就沒有再介入導演的工作,由吾朗獨力去完成作品後半部份的分鏡稿。

有人說吾朗的畫功不行, 有人說吾朗的故事空泛, 人物不鮮明, 感情未夠細膩.

我覺得, 那是因為大家都把駿的要求放在吾朗的身上了.

是的, 這是一部簡單的電影, 因為簡單, 更顯得其可貴之處.

題材輕鬆, 舒服的畫面, 溫馨的日本舊生活細節(本人甚喜歡一開場煮早飯的部分, 開心源於生活最簡單的細節). 正好為每天各國打仗, 生活營役,  把自己放到無限大的人們, 在電影中調整/平衡一下心態.

吾朗的人物, 都是青少年為主, 忽略人物身上衣飾樣貌等的細節, 著重拉丁樓, 魚市場, 廚房的描繪. 他的人物也再不純真: 戴面具生活, 在母親面前終於哭出來的的阿海. 只可以說, 吾朗是一個以感情去表達人物性格的人, 而不是以細節去描繪. 在現實生活中, 這些人很容易被誤會, 或可以說是難以理解, 戲中當然又是另一回事了.

可惜, 拉丁樓以及阿海對父親的劇情應可再加重著筆, 現在顯得電影的激情有點淡淡了.

駿知道吾朗做不到, 想他退出去另一個世界, 但又仍一次又一次給他機會.吾朗一次又一次地在失敗中堅持又一次又一次. 這正恰如駿在宮崎電影系列中帶出的信念: 人生總會遇上(才坐)折, 但只要堅持, 在最後一定會得償所願的.

同伴很喜歡那種舒服又簡單的感覺, 其實電影本身不簡單, 有其一定的份量, 只是閱讀的人是否又可以持平去評論.

同時身為藝術家的我, 很多時候都想做出一些既可呼喚大家對自己本土情懷, 又簡單的作品, 偏偏就是很困難. 人生本來就很複雜, 有時想簡單反而很難.

  那些都是過了去的事,
    想尋找它的細節, 竟會如此困難.
     往事如街邊的行人, 剛遇見, 瞬即離去.
      祇有太陽會去了再來;
        人的道路絕對不是一個圓圈.
         開始與終結,
          衹是一條線上的兩個點.
-劉以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