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Resources > Art Experience Gallery teaches young artists some well-needed skills

年輕藝術家出路窄 藝術創庫畫廊提供推廣平台

Print Friendly and PDF
香港藝術界近年發展旺盛,但商業化過甚的各大畫廊只展出國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一眾年輕的本地藝術畢業生應何去何從?藝術創庫畫廊便希望藉著舉辦展覽以推廣「港產」藝術作品, 為觀眾提供獨有的當代藝術體驗。

作為其中一位本地年輕藝術家,曾思允深深體會到要在香港成功展出自己的作品是何其困難。儘管香港的視覺藝術界近年有百花齊放的現象,且不少國際知名的畫廊亦紛紛來港開設分廊,但她認為本地藝術過於商業化,而事事以賺錢為目標的這股壓力更令年輕藝術家難以培養出在能在這圈子突圍而出的必要素質。
「做藝術家就要做全套,創作藝術品的過程只是其中一環,但若你連學習的機會都沒有,你又怎能學會做一個成功的藝術家必要的技巧?」曾思允說。
本著為香港藝術家開啟成功之門的理念,位於荃灣的「藝術創庫畫廊」(Art Experience Gallery) 邀請一眾新興藝術家參加名為《初試啼聲》的非牟利藝術計劃,展覽期為2013年7月20日至8月31日。
藝術創庫畫廊為想在是次計劃中參展的本地設計畢業生提供網上報名服務,最後從30名報名者中挑選了6位藝術家於《初試啼聲》計劃中展出各自的作品。
藝術創庫畫廊董事長楊家輝表示:「我們是根據藝術家的設計概念和他們對作品的演繹作為評選準則。」
自2010年成立以來,藝術創庫畫廊便積極物色鄰近地區的年輕藝術家,但只有本土香港藝術家才能有機會在《初試啼聲》中展出。「畫廊與藝術教育機構的數目以及每年的年輕藝術畢業生人數比例已出現失衡。」楊表示。

《初試啼聲》展覽。 (圖: Art Experience Gallery)
《初試啼聲》計劃的靈感源自一位名為Andrzej Sobiepan的波蘭藉藝術設計學生。他在2012年秘密地把自己的一幅畫掛在位於華沙的波蘭國立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in Wrocław)中,引起廣泛的傳媒報導。
於是,該學生的行為便激發了楊家輝的一種要把學生創造的藝術宣揚開去的使命感。
「作為一家畫廊,我們的責任便是致力推動香港的藝術發展,而其中一個過程便是推廣本地的藝術家。」楊說。
現年23歲、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曾思允表示,她選擇修讀藝術是因為想對人「講一個故事」。
香港藝術學院畢業生譚衍嘉則以量尺創造出中國傳統套裝,以試圖刻畫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從而帶出人際關係的本質。

Iris Tsang與她的作品「When I Prayed, Was I Talking to Space?」。 (圖: Art Experience Gallery)
32歲的譚衍嘉說,《初試啼聲》計劃改變了她對香港畫廊的負面形象,亦希望將來有更多類似的活動。「藝術創庫畫廊滿腔熱誠地幫助香港的藝術圈去理解當代藝術的發展。」譚說:「今次的展覽表現出對本地藝術家的尊重。」
原載於南華早報「Survival skills for the young
(譯:Jin Wong)